|
楼主 |
发表于 2011-7-2 20:17
|
显示全部楼层
从红山口到王健林
1992年6月,王俊生主持召开的红山口会议,确定了中国足球进行职业化改革的方向。整整19年之后,当王俊生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之后,换成了另一位王姓大佬来推动中国足球改革。出任足球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的王健林,当年曾是红山口会议的受益者,如今又将继续发扬光大红山口会议的精神。
红山口会议的召开,可以说是内外综合因素下的产物。以内部的足球环境而言,中国男足当时接连在世界杯预选赛、亚运会淘汰赛和奥运会预选赛中遭遇败绩。成绩跌落谷底的表现,令人开始反思原有体制是否已落后于时代;以外部的社会环境而言,当时正值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的萌芽阶段,于是用职业足球来取代举国体制,也就很容易在各方面达成共识。
正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,王俊生在红山口会议上获得李铁映等高层领导的支持,从而顶住了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,会议原则同意了中国足球运动改革总体方案。对于这次会议的重要性,王俊生本人曾有这样的论述:“至此,被广大业内外人士誉为中国足球的‘遵义会议’———红山口会议胜利闭幕了,而与此同时,中国足球新的长征开始了。”
应该说,红山口会议的确具有历史性突破的意义,解决了中国足球“到底要不要搞职业化”的问题。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,这次会议也存在着必然的局限性,那就是无法解决“到底如何搞职业化”的问题。
事实上,在人们对于市场经济只有一知半解的那个年代,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注定不可能彻底。对于职业足球进行操盘的,还是王俊生等一批出自于举国体制的足协干部。即便他们个人付出再大的努力,终究难以真正触摸到职业足球的内核。于是在甲A联赛度过最红火的几年之后,人们逐渐发现中国足球在体制上的先天不足,甚至将其称为“伪职业化”。
所谓的“伪职业化”,就是尽管中国足球理论上运行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中,但经营权却被掌握在一批不懂市场的领导干部手中。与此同时,那些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摸爬滚打多年的俱乐部老板,却无法在中国足坛充分运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。打个比方说,这就好像一边面临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的困境,另一边却出现了上好食材在外行厨师手中被糟蹋的情况。至于最后为此埋单的,自然就是广大消费者——中国球迷。
至于王健林的本次出山,预示着上述困境存在着被打破的可能性。也就是说,管理层现在开始着手解决红山口会议上没能解决的问题,开始探寻一种让足球真正行走在职业化轨道上的方式,所以才会引进王健林这样一位既熟悉足球也懂得市场的商人,不再是继续在举国体制内部寻找下一个谢亚龙、下一个南勇。
王健林主导的这次变革与“红山口会议”,两次变革的核心思想都是:职业化。第一次变革是要解决要不要搞职业化,怎么搞职业化的问题,而这一次王健林面临的问题则是:解决怎么搞好的问题。
当然,现在就断言王健林能取得成功还为时尚早。但无论如何,这至少反映出管理层在思路上的积极变化,也让球迷看到了中国足球摆脱“伪职业化”的希望。未来由王健林推动的改革,既是对红山口会议的一种落实,更是对红山口会议的一种深化。
(本文来源:网易体育 作者:妙红、方律师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