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心:来电显示号码可能是假的 又到岁末年初。每年这都是各类盗窃、诈骗案件高发的时段。昨天,市公安局专门发布防范提示,列举犯罪嫌疑人针对不同的被害人心理类型、设计出的4类24种“陷阱”,提醒市民注意防范。
针对惧损心理设计“陷阱”
■虚构银联卡(信用卡)消费信息
■虚构返还话费、水电费、购车退税、退医保金信息
■虚构事主身份证被人冒用安装电话并欠下高额话费,诱骗事主到ATM机转账存款到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
■虚构事主的银行账号被人冒用并涉及洗黑钱等违法犯罪活动,诱骗事主到ATM机转账存款到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
■设置银行部门“远程面试”骗局,以所谓的“考试”诱骗事主在ATM机英语界面上进行一系列的转账操作
■先制造ATM机故障,然后张贴虚假告示,诱使被害人进入骗局
针对被害人贪奖占利型心理设计的“陷阱”
■假称中奖
■假称彩票中奖、电话号码中奖、虚构QQ号码中奖
■在互联网上开设出售特别廉价商品的虚假信息网页
■办理低息、无息贷款的虚假信息诈骗
■谎称出售廉价二手车,并利用更改手机去电显号技术设局诈骗购车款
针对救助型心理设计“陷阱”
■虚构亲属、朋友遭到绑架、恐吓的求助信息
■虚构亲属、朋友生病或出车祸的求助信息
■冒充被害人熟友谎称急需钱款救急的求助信息
■网恋求助
针对特殊需求型心理设计“陷阱”
■虚假的劳务中介招工、特殊服务公关招聘信息
■出售违禁品、低价走私物品等虚假销售信息
■虚假的征友求婚信息
■假冒的催促汇款或催还借款信息
■设置虚假维权网站并冒充网络警察实施诈骗
■假冒赈灾捐款名义的虚假信息诈骗
■虚假“情色、暧昧内容”的信息
■冒充政府官员虚假销售纪念品、书籍或勒索钱财
■虚假的迷信、赌博、网上赌球违法信息
“隐身术”和“逃遁术”
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通信、金融业、互联网推出的新服务项目无形中扮演了诈骗犯罪嫌疑人帮凶的角色,成为他们“隐身”、“逃遁”、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和逃避警方打击的手段。在此,警方提醒市民不要盲信。
■网络电话任意显号
VOIP网络电话“任意显号”功能。犯罪嫌疑人利用VOIP网络电话主叫号码修改功能,可自行编造、任意设置主叫电话号码(如冒用政府、水、电、煤、电信、银行固定电话,或者被害人认可的特定的手机号码)使被害人不能通过“来电显示”功能,正确判断来电方的真实身份,以虚假显示的电话号码骗取被害人信任,实施诈骗活动。
■“一号通”呼叫转移
犯罪嫌疑人将被害人的来电呼叫转接至多个外地电话(手机)上再接听,以此增强作案隐蔽性,逃避侦查打击。 本报记者 潘高峰 特约通讯员 忻文轲
警方提示
虽说有高达24类诈骗陷阱,但万变不离其宗,无论骗局怎么变,最后都会要求被害人到银行柜台或ATM机上转账,因此,市民群众防范的关键就是要牢牢记住“不要在电话遥控下,银行或ATM机上进行转账操作”。若需要核实情况,请直接拨打相关单位、部门、人员的电话询问。
【思考】
通信、金融、互联网行业高科技服务原本是便民利民的好事,为何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?这值得深思。有关专家就此指出,通信、金融、互联网行业在推出科技型便民业务之前,理应与警方合作实施安全评估和配套安全措施的提前建设。此外,通信、金融、互联网行业在业务项目运行过程,也应设立更加严格的安全门槛和业务异常情况报警等安保措施。 |